
“儿子啊……你还认得妈妈吗?二十七年了啊!”5月8日,江西省铅山县的农家小院里,75岁的杨奶奶颤抖着扑向失散多年的儿子徐某,双手死死攥住他的衣袖,泪水模糊了苍老的面庞。徐某的姐姐等十余名亲属围拥而上,哭喊声与欢呼声交织,现场一片泪雨。当地电视台全程记录下这场跨越近万个日夜的重逢。
这是一场跨越五年的生命接力,2020年10月,患有精神障碍的徐某流落祁阳街头,被民警发现时衣衫褴褛、记忆混乱。祁阳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立即按照“先救治后救助”原则,将其送往定点医院治疗、办理集体户口并纳入特困供养,同时成立专班全力寻亲。
五年来,救助站工作人员如同家人般守护这位“无名氏”。尽管人脸比对、DNA检测等常规手段均未突破,但工作人员始终坚定:“哪怕有一丝希望,也要帮他找到回家的路。”
科技突破照亮归途,转机出现在2025年4月。随着Y-DNA比对技术的突破性应用,徐某的基因数据成功匹配到江西铅山县、湖北长水市等地的7组疑似亲属信息。祁阳市民政局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,联动两地民政部门、公益组织及志愿者展开地毯式排查。当志愿者带着徐某照片走进杨奶奶家中时,老人瞬间泪如泉涌——照片上正是她二十七年前外出后杳无音信的儿子!
千里护送见证民生担当,5月8日清晨,祁阳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专项护送小组驱车700公里,载着徐某踏上归途。村口的古樟树下,杨奶奶早早守候。车门开启的瞬间,她踉跄着扑向儿子,紧紧相拥的刹那,27年的思念化作撕心裂肺的哭喊:“回来了就好……妈以为这辈子见不到你了啊!”徐某的姐姐颤抖着展开锦旗,“千里寻亲终有果,感恩救助情义深”14个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在场的工作人员、村民与媒体记者无不动容,泪水模糊了每一双眼睛。
近年来,祁阳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构建起“科技寻亲+社会联动+长效保障”的全链条机制,帮助流浪者重返家庭。这场跨越27年的团圆,不仅是Y-DNA技术的胜利,更是一群民政工作者用坚守与温情书写的民生答卷——他们以“虽非血亲,胜似至亲”的信念,让迷失的生命重燃归家的灯火。
责编:廖江南
来源:祁阳市融媒体中心
市委书记蒋良铁专题
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向子顺专题
祁阳“两违”建筑及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“回头看”专栏
改革潮涌 三湘竞发——聚焦2025湖南省两会
字在浯溪 祁阳有戏
祁阳市“两重”“两新”送解优专项行动
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
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
下载APP
分享到